INDUSTRY INFORMATION

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猎头视角

内向性格的顾问,如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和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2-6-2 16:27:16 浏览:411

内向者:找到自己特征的正确打开方式,让“超性格发挥”成为可能
已经入行的内向型伙伴,在熙熙攘攘拼速度亮口才搏数字的日常中,往往容易感受到挫败和孤独。是真的选错了职业吗?其实并没有。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些压力、挑战与困惑,往往只是我们弄错了自己特点的打开方式。

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向型人,内的还比较厉害。然而并没有妨碍我在一个结果导向的行业中,成为超百万顾问、百万顾问的培养者管理者、以及一个横跨甲乙方BC端的培训师和高管教练、还有一名做人的生意的创业者。

我过往那些无论业绩还是能力占据行业前10%水准的前辈和朋友们,如果你观察他们工作之外的样子,也会发现,他们绝大部分都并不外向,只是他们更接受了真实的自己并且善于将那些看似“不匹配”的性格特点发挥出了正向作用。

再加上从过往十几年支持过的上万中高层管理者的数据比例来看,也产生同样的色彩。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做到“超性格”发挥的内向者,都做了些什么?

首先,正视自己并且欣赏自己的特点,绝对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内向的人虽然往往会被和“羞涩”、“胆怯”、“慢条斯理”联系在一起(这个联系没错,比如我的慢就折磨过不少人,包括咱们大猎论道的审稿大神Carol姑娘就花了10天时间来催我交稿……),但是这些绝不是这群人的全部。

我们前面曾提到不止是我们的行业是个“外向理想型”的价值系统,连我们的社会都是。从小我们的不合群、沉默寡言、自言自语就容易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修正,连我们自己都相信了,不善言辞,人一多就容易紧张,反应慢是我们的不好。当我们满心憧憬地将自己送入到这个神秘的行业时,五彩缤纷同时也乒乒乓乓的行业调性没有几天就把自己吓傻了,起码我是这样。

并不是那些没完没了的陌生沟通、推销电话和数字考核挫败了我们,而是那背后我们对自己搞不定这些事情,或者不能那么轻松愉快地搞定这些事情所产生的失望、否定和批判,使得我们在那些日常任务中垂头丧气。人的个性虽然会变,但是本性的坚固以及能量源的忠诚还是令人投降的。与其苦恼怎么变成另外一个人,不如发自内心欣赏起来自己的特点,然后给它一个合适的安放。一旦学会破罐破摔,整个世界豁然开朗。

举个例子,面对巧舌如簧的“老司机”,我的忐忑多半是担心很难驾驭这个谈话,很难说服这样的人而且还容易被忽悠。如果我不那么在意要当一个同样圆滑世故的人非得和他拼口才,那我就不用那么紧张了。我的木纳,在另一个角度也可以是一种淡定。我可以去听他说的话背后的意图,而不被其中激昂的情绪所裹挟;可以去观察他的眼神,来分辨飘忽闪烁与坚定自信之间那些交织在一起的信息如何采信和借力打力。往往,漏洞或者影响的机会开始露出光芒,我反而“驾驭”了这次谈话以及对我们双方都更加共赢的结果。

面对高层或专家型人才,我对于他们的专注、水准、洞察的好奇以及崇敬,就是我们之间最好的链接。讨论得以一点点深入,更高级的信息、观点、思维方法也可以补给进入我们的脑袋,在别的场景中持续发挥作用并整合壮大。

供应商大会上面对扑克脸的大佬前,我会焦虑得要去好几次洗手间才行。紧张就紧张好了,不妨碍咱们使用翔实的数据、可靠的证明以及坚定的眼神、一字一顿的语调,告诉他应该给予我们什么样的支持、应该优化怎样的内部管理配合、应该如何协力做好口碑的建立和人才的争取,甚至为什么应该给我们一个更好的价钱和优先合作权。

这种不急、淡定、分析、观察,研究,深入探求,就成为了我们在同行里最具差异性的竞争力。

另外,骨子里我并不机灵,有很多时候朴实得有些土。但是这在接受和欣赏自己之后,也可以变成一种真实和踏实。不一定每个人天生都是明星,拥有一下子就抓到别人的特质。那么我们可以慢慢抓嘛。内向的人许多都颇真实、质朴和负责,这种“不抖机灵”带来的好处是,与我们合作的人发现我们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反而令人更有安全感。我们相对不会一下子开心、一下子发怒,不会今天这个样,明天又那个样。“你办事,我放心”是我们会经常得到的评价。这种稳定发挥的能力,也是我们的竞争力之一,无论是对客户、合作方,还是自己的老板、下属。

我们不喜欢短期行为,但是不代表我们不重视目标,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团队的。反而,我们有可能基于对长远目标的渴望和尊重,有更大的决心和毅力去完成挑战、突破自我。如果需要更大胆主动,如果需要不断探索拓展新领域,如果需要更积极的感召来让他人认识自己的团队和品牌,这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不是不可完成的挑战。有趣的一点是,因为从小相比外向活泼的宝宝更难得到夸奖和关注,抗挫能力变成了一个从小就被练习的本事。

再次,要正视自己可能存在的减分模式,要求自己做改善。

相生相克,内向型的人周全,同是也特别容易变成一种多虑和谨小慎微。其实很多老板之所以担心内向型伙伴的行动力,就是因为我们特别容易三思而后说,三思而后行,而这在现实竞争中,就特别容易错过先机,而且容易加大沟通中的猜测和隔阂。

正向的“周全”变成了负向的“多虑”,中间的分野是,考虑的更多是针对实际存在的挑战、困难而筹划的不同解决方案,还是只是沉浸在这事做了或者说了“万一如何如何了怎么办”、“别人会怎么说怎么看”、“不是最好的怎么办”等等主观臆断出的干扰上徒增烦恼。

减少自己在主观臆断干扰上的纠结,增加自己聚焦于目标而铺排的危&机分析和解决方案,我们的“思虑能力”就得到了正确发挥,甚至能做出差异化的大贡献的可能。

当发现自己驻足不前、瞻前顾后时,就好好看看清楚,自己思虑的,是臆断干扰还是客观挑战。在纠结上浪费的时间,一下子就会少掉很多,行动力也便提升了。

另外,互联网时代了,“迭代精神”是我们整个时代的时尚。边做边准备,不一定非得准备好了才做。这样周全型的内向者,也不至于在万事具备后,发现机会已失,然后已经没有然后了。

最后,找到个人核心驱动和愿景,让自己享受到我们的职业中马斯洛顶层的成就感!

“超性格”发挥不止是为了适应这个行业的要求,让自己的能力素质有弹性。在其中持续愉悦并有成就感也是一件大事。毕竟我们这种人往往特别在意精神世界的满足,开工干活努力拼搏不止为了挣钱争名,还希望能够有别的意义。找到个人核心驱动及愿景是一个好方法,能够增强自己多元化的努力动力,也能够从外部考评方式比较单一的现实中,找到其他更多可以令自己有成就感的认可角度。

而且,内向者在找到个人核心驱动与愿景后,也更能够说服自己主动地做出自我性格之外的突破行动。而确定个人核心驱动和愿景时,有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回想一下你年少时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

“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可能当年的我们在亲友面前和毕业留言簿上给出的答案是不着边际的,但那背后隐藏的渴望却是真实的。

比如你小时候想要做一名飞行员,那么飞行员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呢?一个翱翔蓝天的自由者?一个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勇士?还是单纯出于对于高难度系数驾驶竞技的喜好?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演员,那是因为你想穿上华丽的戏服美美的装扮?还是你渴望得到雷鸣般的掌声?或者是你喜欢将一个人物或者人生,从抽象的剧本词句中具体地创造演绎出来的惊喜感?

在考虑过这些之后,你会比现在更了解自己。

我的儿时偶像是杨澜和闾丘露薇,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在成为一个业绩出色但内心越来越困惑的猎头顾问两年之后,我回忆了“儿时的理想”这件事。

我发现我之所以希望成为一名那样的记者或主播,是希望我渴望像她们那样,有机会访谈、探索和见证不同的故事:从一些人生故事,到一些国家大事。我一直记得中学时有一天晚饭,在凤凰卫视的插播广告中,闾丘露薇那句字字叩击我心灵的:“当大事发生时,我在场!” 

……,Wow!我突然发觉,虽然我没有能够成为一名记者或主播,事实上我现在的职业冥冥中也使我成为了一名“见证者”:我见证着数以千计职业经理人发展中的进步与成长,我见证着上百家企业客户商业成就的步步壮大和实现! 我甚至还影响和促进了其中一些行业的壮大、一些精彩的人生突破,未来还会更多、更深入!

经理人看似在选择着工作,实际上选择的是自己未来几年的“活法”;企业看似在选择着经理人,实际上选择的是组织目标未来几年的“活法”。我是其中的点燃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原来这就是为什么,在体力脑力消耗都超大的日复一日的电话沟通、面试、推荐、商讨谈判中,我不由自主坚持下来的深层、也是真正的原因。

这也是,即便年资久了我会逐渐麻木于针对战绩的经济褒奖和Title提升,但我仍对这个行业保持爱意的源泉。

第二步,注意那些对你很有吸引力的工作或任务。

访寻和一次次的职位介绍很枯燥,对我这种排斥“推销”和“忽悠”的人来说也十分痛苦。但我发现自己在一次次沟通中,很喜欢请教和聆听人选们告诉我的那些,有关于他的行业与工作的,那些看起来日常但并不那么简单的挑战及应对的心得章法。

虽然这导致我每一通电话都会比其他人花的时间久,总是无法在每日电话量的数字上名列前矛,但是当我发现自己在对谈中很喜欢交流的内容特点和作用后,我发觉这些其实是可以弥补我不擅于“推销”的短板的!

于是,我的“营销”策略调整为,通过对人选更深层的成就感和匮乏感的了解,针对不同需求,配上不同的“素材”。整合和运用从此前的沟通中,别人分享给我的那些对于这类工作或者挑战的洞见,来激发对方的反思、兴趣、好奇与斗志。同时这些“素材”,也安抚支持了对方,对于不确定环境与挑战的不安。

虽然此后我仍然无法打出无懈可击、充满创意的cold call,但是我却“一步到位”地完成了与候选人更强心理安全感的链接,得到了更互信的合作互助,还有令人惊喜的口碑推荐。

第三步,重视那些让你觉得嫉妒、眼红的事情。

嫉妒是一种不受欢迎的情绪,却相当能说明真实渴望。我们通常会嫉妒那些拥有你所渴望的一切的人。有一次同学聚会上,在比较了同学们现如今的发展后,大伙多半在谈论一位现在在政府部门且平步青云的同学。起初,我对他们的姿态有点不舒服,没有谁的位阶荣耀是真的只靠关系的。我甚至还颇为欣赏自己的“脱俗”与“客观”。后来我才意识到,这种“脱俗”其实很简单啊,只因为我就没有渴望过仕途以及其中的权威感嘛。可当我扪心自问最嫉妒哪种人时,答案很快就冒出来了--就是那几个拥有经营着创新生意的企业家和成为了作家的朋友。

哈哈,你们如果看到,抱歉(吐舌头)!但是,很感谢你们,这个发现让我从那一刻起,开始努力成为这两个领域的人!

没有那个嫉妒里的新发现,就没有现在的自己了。

写到这里,发自内心地想邀请大家试一试我刚才推荐到的这个三步法。如果有什么样的惊喜发现,好期待你愿意与我们分享分享。

然而必须要承认,即使我们这些内向的人,找到了这样那样的核心驱动与愿景来拓展自我的边界时,我们也真的不想偏离自己的本性太多或者太久——毕竟那会越来越痛苦的。

其实好玩的是,要想更自在地“超性格”发挥的最好方法就是,尽可能对自己保持真实——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创建尽可能多的“能量补给站”(这是我的通俗表达,原型为哈佛大学前教授布赖恩.利特尔提出的术语:“Restorative Niches/恢复壁龛”) 。

“能量补给站”是指当你想回归真实自我时要去的地方,或者可以做的事。

它既可以是空间上的,就好比陆家嘴绿地或人民公园的几处小径(哈哈这是我曾经在那里办公时,希望补补电量的小去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就像在你两个谈判/销售电话之间为自己留出的几分钟看看盆栽新芽的时间;它还可以是你在一次供应商大会演讲或者述职会议之前的一晚,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来做的瑜伽、冥想、练字、读书、写写“只写不想”的日记等等这样一些事情。

《那些令我感到愉快的事》,这张名单你绝对值得列上它100条。越列,你越会开始发现,我们这种人充电、补充能量的方式,从“出逃一个月去海滩或山林避世”,可以一下子丰富到了“观察恒生银行楼下的樱花”,“品尝新泡好的绿茶清香略涩的味道”,以及“把天上的某朵云(也可以是天花板上的纹理)想象出一幅图画”等等等。

这样,在需要我们保持一个有稳定状态的“超性格”发挥的现实世界中,我们就有了更多种保养自己的愉悦情绪,并更持久左右开弓发挥我们特长、创造出更多可能的方式。

最后,其实很得瑟地说句实话,随着我们行业的演变,对于持续积累、深入洞察、思维智慧等能力越来越看重和印证的趋势下,越来越使得“咨询”与“顾问”真正的价值和竞争力浮出水面。内向的人,未来反而是更容易成为常青顾问和斜杠顾问的人群,我们一起来证明这件事好了!